Andrea Dodo-Balu,ISSOTL亚太副主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文学院教授,担任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副主编。作为SoTL领域的领军人物,她长期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教学创新与专业发展。她曾联合主办2021年ISSOTL珀斯年会,并参与西澳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协会(HERDSA)委员会,组织多项教师发展活动。在课程设计方面,她主导开发了面向多元背景学生的本科与预科项目,重点提升学生的学术适应能力与跨文化素养,特别是针对原住民文化的教育融合。 |
题目: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SOTL):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Being Inclusive and
International This talk will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history of ISSOTL’s formation, aims, and
philosophy, it’s
successes thus far, and the challenges along the way. The focus will be on the two ‘I’s
which are fundamental to the Society’s vision – being Inclusive and
International. We will look at the achievements of ISSOTL towards the two
‘I’s and what still may be done in these important areas. |
汪琼,计算机软件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主任,教育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虚拟教研室主任,教育部科技司“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成员。2015-2019年致力于组织建设50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MOOC,累计注册人数超过三百万,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最近研究兴趣: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研究,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研究,混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少儿编程与AI素养教育。 |
题目:媒体与方法:数智时代的教学研究 三十年前,在美国曾出现过一场精彩的媒体是否影响教学效果的辩论,其价值在于界定每轮新媒体出现后,教学研究应该研究什么问题。今天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必要重温当年的辩论结果,以明晰分辨当下诸多研究选题的价值。 |
赵炬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加籍旅美华裔学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博士。曾任中国院校研究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校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校研究、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并参加过16所高校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尤其在教学改革和创新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极高学术造诣。 |
题目:大学教学学术及其梦想——一个原教旨主义的思考 报告将围绕什么是教学学术及其重要性、当前教学学术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这四个问题展开。 |
Timothy Teo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及副院长。他曾在澳大利亚、澳门、新西兰和新加坡工作,曾任莫道克大学教育教授,以及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兼研究与发展副院长除全职工作外,并于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大学担任兼职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广泛,涵盖教育心理学(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教学与学习信念、元认知)、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接纳、数字化学习)、音乐教育(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定量方法(心理测量、工具开发与验证、跨文化测量、调查设计与实施、结构方程模型、多层次模型、潜在增长模型)。他是《亚太教育研究者》(SSCI Q1)的主编,也是10多个期刊编委会成员。他著述丰富,出版3本编著、众多书章和会议论文,发表210多篇期刊文章。 |
Timothy , Teo,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题目:人工智能在教学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The widesprea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AIEd) presen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is
establishing the 'how' that these AIEd can be used to fit the 'why' of the
educational and scholarship systems. This talk aims to provide some insights
into partnerships with 'intelligent', 'governments', 'schools', and 'commercial entities'. In forming partnerships
across these four perspectives, we will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s and value of
AIEd, strategic
modelling in stakeholders' negotiation, and reflective reasoning in evaluating
scenarios. The presentation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current trends and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and then explore the future possibilities of
SoTL with AI. |
Julia Chen,香港理工大学教育发展中心总监,香港理工大学英语及传意学系副教授。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保证和提升质量的学习分析、跨课程英语教学、现代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她曾担任多个重要学术职务,包括香港理工大学教育发展中心总监(2016年至今)、香港教学卓越联盟主席(2024年至今)、英语语言中心主任助理(2010-2016年)以及人文学院学习与教学委员会主席(2013-2016年)。她担任了两个大型跨课程英语教学项目的负责人,并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展了开发具有自动纠错功能的在线学习平台的项目。她还成功组织了2015年12月和2018年12月的两届跨课程英语教学国际会议。 |
题目:Reimagine, reskill, and research: Advanc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enAI era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不断发展,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益深远。本次主题演讲探讨GenAI在学术界五个关键维度的多方面影响:评估设计、学习与思考、课程规划、教职员工发展以及教育研究。我们首先探讨了GenAI如何改变评估设计,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接着,GenAI的出现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学习,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第三部分将考虑重新规划课程结构,帮助学生应对日益科技自动化和复杂的世界。为了有效地将GenAI融入教与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不断学习和适应的氛围中重塑和提升技能,包括技术培训与思维模式转变。主题演讲最后将探索有可能重塑高等教育格局的教育研究方向。 |
王竹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资金管理智库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题目:高校智库引领教研育共同体建设 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跨校、跨专业、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和交叉融合的基层教学组织缺乏,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等融为一体打造教研育共同体的改革实践更鲜有尝试。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以高校智库驱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引擎和智慧源泉,以虚实结合拓展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型态和活动空间,以“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融合创新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和赋能模式,探索和实践高校智库引领教研育共同体建设的理念和模式,为新文科建设中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和教师育人能力提升提供了示范。 |
Dilly Fung,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荣休教授和高等教育顾问。她在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育副院长期间,负责学生教育的战略领导者。此前,她是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高等教育发展教授,并出版了书籍《面向高等教育的连接式课程》,该书借鉴教育哲学探讨了课程设计中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她的研究工作聚焦于融合研究、学习、参与和领导力,常在英国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关于如何通过学术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演讲。 |
题目:Strength-based scholarship and good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n
scholarship from a senior leader What is scholarship, what is ‘good’ education,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And in what ways can education-focused scholarship – and scholars -
contribute to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Drawing on her recent experiences as a senior leader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her journal article ‘Strength-based scholarship and good
education: the scholarship circle’, Professor Dilly Fung will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She will explore ways in which, as scholar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working in
different contexts, we can orientate our investigations so that they benefit our own
students and maximise our own strengths and opportunities as educators. |
庞海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荣获国家级示范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工程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获国际认证的有效教学设计师ISW、引领师FDW、训练师TDW资格证主要研究领域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教师发展、教学与学习研究、大学治理。主讲《礼仪文化与有效沟通》《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20多项;出版图书16本,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
题目: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效能提升策略 教学学术(SoTL)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报告首先简要梳理了教学学术的内涵,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为主要目的,教师作为研究者对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开展的学术性研究,并形成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传播。然后,根据高校教师参与教学创新活动的调查结果,提出了教学学术效能提升的路径与方法。包括,如何掌握“学术性研究”及“学生中心”的理论和方法,如何以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为平台内化相关理论,通过个人经验、榜样作用、言语说服、生理与情感唤醒等因素提升教学学术效能。 |
刘美娜,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组织科学与传播系终身教授及前系主任兼研究生项目主任,目前学术休假期间任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播系教授。曾任美国中华传播研究学会的会长,乔治华盛顿大学孔子学院的研究院长,China Media Research的特刊主编。多次在传播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多次荣获国际传播学会和美国传播学会的最佳论文奖,是Journa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冲突管理与谈判等。 |
题目:从课堂到社区:通过角色扮演、服务学习和实地研究实现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转化式学习 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整合教育理论的视角,着重强调批判性反思、应用经验以及视角转变在本科阶段技能型传播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转化学习理论与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出三种教学实践方法:角色扮演式冲突与谈判练习、服务学习项目和实地调研活动。角色扮演模拟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冲突情境中,通过体验与反思的循环强化他们的谈判和冲突解决技巧。服务学习项目通过大学生为高中生提供人际沟通工作坊培训和一对二线上沟通技巧的辅导,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现实互动和有结构的反思过程中提升人际沟通能力、领导力及同理心。比较性实地调研项目进一步将课堂知识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不同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透过多元理论视角批判性分析不同组织的文化特色,强化学生的分析,反思,与发掘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上述方法不仅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促成意义深远的转化式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地应对未来复杂多样的职业和社会环境。 |
王振友,男,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据科学分析、优化计算等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国家一流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主持人,国家级一流课程(高等数学)主持人。曾获包括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教学成果奖4项,获包括获评教育部“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工作业绩奖励23项。主持和参加完成省级教改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教材5部。近年来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8项。
|
题目:数智时代大学教学学术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数智化技术的深度演进正在重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教学学术面临着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双重转型挑战。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重构教师数字能力发展体系、推动教学学术能力终身化,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范式、打造智能化教学资源体系,优化教学学术资源配置、构建教学学术制度体系,创新共同体运行机制、建立跨学科教学研究平台,能够有效推动大学教学学术在数智时代的转型与升级,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马颖毅,雪城大学Maxwell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研究生项目主任。出版多部专著并发表了众多文章。2020年出版的专著《雄心勃勃、焦虑不安: 中国大学生如何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成功和奋斗》,在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的多个领域中获得最佳图书奖并获美国社会学协会布迪厄最佳图书奖提名。主编《理解亚洲国际学生在美国大学中的学习和全球化生活》,于2017年获得比较国际教育协会留学和国际学生部门最佳图书奖荣誉提名。2022年合著新书《国际学生的体验与就业能力:视角和问题》,在美国、英国荷兰、越南和日本等全球范围内提供对国际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理解。2019年被选为美国-中国关系国家委员会的公共知识分子研究员并发表许多文章成为全国和国际媒体的常客评论员。 |
题目:人工智能时代的素质教育 在AI几乎可替代所有“低阶认知劳动”的时代,唯一无法被算法替代的个体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判断力、行动力和领导力。我们建议各级教育决策这在课程目标设定、评价体系改革、教师培训、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全面纳入行动能力的评估与支持机制;推荐反思性写作与自我记录和跨学科项目学习。 |
丁黎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东北亚粮食和物资物流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海洋经济领域智库专家,30余项成果被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海权办、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山东海洋局等部门采纳,并应用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块化管理工作中,助力海洋经济治理能力提升。 |
题目:“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优秀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考 报告阐释学校围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从海洋战略地位、海洋学科特性到海洋拔尖人才培养特征的理论逻辑,以及基于中国海洋大学育人理念百年沿革,从海洋拔尖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特殊性、交叉性、前沿性四个维度,打造新时代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夯实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根基,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的探索历程。 |
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工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先后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高等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河南省“双一流”建设与创建专家指导组、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专家组和工作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发展战略与管理政策,参加国家政策调研任务、规划编制、文件起草、重大评审及主持重点研究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四百余篇,其中数十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 |
题目:智能形态下的教学范式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升维”跃迁,在人们的三维视觉世界里叠加进一个智能数字空间。教育将由带有工业化色彩的班级课堂教学而走向数字时代“泛在+智能”教育新形态,教育部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在催化这种新形态的形成。在此形态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开始活跃,并推动形成教学新范式,基本特征是规模化教学下泛在资源供给和个性化学习。报告将探讨如何由多样化的模式探索,促成实现范式变革,形成数字时代教学新范式。 |